查看原文
其他

一次终生难忘的手术 | 心路医路

医脉通 2022-09-21



作者:顾晋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《无影灯下的故事》,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




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。


法国,路易巴斯德大学医学院。


下午快下班了。


我刚刚参加完一台手术。走到手术室门口,一个护士推着车进来。


这是一个非常虚弱的病人。看上去大概五十多岁了。憔悴,弱不禁风的样子。这个病人有点异样,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样。


那时,我在国内已经是外科的主治医师。多年的外科经验,让我觉得这个病人绝对是经受不住任何大手术的。只见他消瘦的面庞,双眼微睁,由于疾病折磨,四肢显得非常无力,胳臂上的肌肉已经萎缩。我想,这样的病人还能够做什么手术呢?


手术室门口,病人的家属分别吻了这个病人。眼里含着泪水的,可能是病人的女儿;满头白发的大概是病人的妻子,嘴唇颤抖,双眼红红的,泪盈于睫。我非常奇怪,在国内,我们看到过多少病人在推进手术室前的简短告别,大多是鼓励,或安慰,今天的场景,让我感到有点特别,是什么让家属这么不放心?我非常诧异地问法国同事David:“这个病人这么虚弱,还能经受住手术么?”David说:“他是‘脑死亡’,这个病人是一个器官捐献者,待会儿,就是实施他的器官提取手术,这个病人就此要离开我们了。”David说得很平静。


在法国,如果经过两个非此专业医生鉴定为“脑死亡”*,按照法律,病人在有行为能力时已经签署捐献器官,以及家属同意捐献器官的情况下,可以进行器官捐献。


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!这个病人看上去年龄并不是非常大,只是罹患了某种不能治愈的疾病。家属及病人本人饱受疾病的折磨,他们愿意放弃这个生命,贡献出自己的器官。我不记得那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了,但是,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,我们的手术就结束了他的生命吗?我的内心非常纠结,犹豫。


图源 | pixabay

 

“嗨,Jin,我们要上手术了!”David提醒我。我的心情非常复杂。我是一个外科医生,在我的职业生涯中,我参加的所有的手术都是让病人活得更好,病人都是活着推出手术室的。今天的手术太特别了!我有点缓不过来,我甚至在犹豫。David走过来:“Jin,你是觉得今天的手术可怕吗?我们是在救人啊,他的器官将给其他病人带来新的生命!


David的话给了我巨大的勇气,我上手术了。我们刷手,按照规定的程序取出病人的肝脏。我们的手术还没有结束,麻醉医生就离开了,因为病人不需要麻醉了。我们取出了肝脏,泌尿科的医生取出了病人的肾脏,分别放进带有冰水的箱子中。最终,病人的脏器可以分别移植给三个病人,医院楼顶的停机坪上,等待器官的飞机马达轰鸣,病人的肝脏和肾脏将分别移送到法国的其他城市,那里,因肝脏衰竭和肾脏衰竭的病人在等待这些器官延续生命。一切都结束了。手术室里已经没有监护仪的“滴答”声,没有医生忙碌的身影,病人静静躺在手术台上,医生为他做最后的伤口缝合,缝合结束后医生护士向病人做最后的告别,鞠躬表示敬意......


一个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,他瘦弱而憔悴,一定饱受疾病的折磨,他走了,我觉得他是伟大的,无私的,他贡献出了自己的脏器,他给世界留下了美好,同时,他远离了痛苦,离开了城市的喧嚣,此刻,我觉得他真的让我敬佩。我是第一次在手术后久久地注视着我手术过的病人,这个病人和我手术过的任何病人都不同,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了。法国的医生们非常习以为常,但是对一个中国医生来说,“脑死亡”“器官捐献”在当时还是没有听说过的事情。


一天的工作就要结束了,我离开了手术室,走在医院的小路上,微风习习,有一点凉意,夜色已浓,整个医院大楼被深深的夜幕笼罩,一个个灯火通明的窗口,一个个忙碌的身影,尽管深夜,这里依然繁忙。医院楼顶的直升机已经升空,承载着病人的器官飞到另一个城市,机尾闪烁的信号灯一明一暗,像那个逝者已经不再跳动的心脏。直升机载着生命的火种,飞向远处的天际,那里生命还在延续。就像这个夜晚,终究会退去,但明天,太阳还会升起……

 



后记


二十年岁月匆匆过去,这段久远的故事我至今都还印象深刻。现在的我对于器官移植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。


以前,我们中国医生对“脑死亡”、对“器官捐献”还是比较陌生的,但现在我们国家对此也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。如今我国整体的器官移植发展水平与国外基本已经差不多了。不过不得不说,在器官捐献方面,我们国家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
首先在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与认知上,我们国家与西方人是不一样的。中国人大多不愿意谈论生死,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刻,更很少会有人想到去做器官捐献这样的事情。而西方人,特别是法国人,他们对生命的理解,他们的宗教信仰,以及许多他们从小就接受的理念,这些与我们国家是非常不一样。


毕竟,器官捐赠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更是一个不容易做出的决定。而且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认知其实并无对错、好坏之分,更多是一种文化与传统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。器官捐献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肯定需要一个过程,我们不需刻意去动员或者宣传,顺其自然即可。


不过回顾这么多年的前进历程,人们对于器官移植与器官捐献的理解与认知其实是在不断改变的。在新闻中我们时常会见到有这样的报道,有些年轻人,特别是小孩子,在他们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,他们的父母会愿意进行器官捐献。有时候大家会觉得,他们的器官留了下来,他们的生命也就延续了下来。


这些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器官捐献及至器官移植的发展,我想这还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。但世界在改变,咱们国家也在改变,相信以后的道路会走得更长更远。




顾晋 教授
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


顾晋,男,1959年出生。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。教授、主任医师,博士研究生导师,中共党员、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。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(北京肿瘤医院)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、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。



心路医路专栏简介


行医路,就医路,路路艰辛。 医者心,患者心,心心相印。


从即日起,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《心路医路》专栏,以“探索心路医路,共创医患和谐”为愿景,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,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。每周一、三、六,《心路医路》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“大家”的专著——


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,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,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,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,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;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,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,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。


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,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,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,从“大医精神”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